中国美术家网旗下网站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18611689969
    当前位置: 民间艺术网 >> 技艺传承 >>
      分享到:

      李兴时:祖孙二人演皮影

        作者:正在核实中..2009-07-17 15:29:34 来源:网络
        李兴时:祖孙二人演皮影

        1月18日下午,本报记者来到李家采访时,热情的祖孙俩提出,先给记者表演一段皮影戏《开黑店》。《开黑店》是李兴时和和李娟根据日本民间故事改编的一出新戏。由于是在家里,没有专业的皮影舞台,他们采用的表演形式是幕前表演。图中李兴兴时手中拿着的皮影人是剧中的住店客人,李娟手中的皮影道具是一副担子。

        在诸多民间艺术渐渐失传的今天,在山东济南,近年来却一直活跃着一位耄耋老人,一个青春少女,祖孙二人共同将皮影戏,这个在中国已有近 1500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发扬着,光大着——

        李家皮影,就是济南皮影,济南皮影,几乎就是山东皮影。

        2008年6月,济南皮影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扩展项目。

        济南皮影的“前世”很复杂,济南皮影的“今生”就是两个名字。爷爷李兴时,70岁。孙女李娟,才24。

        2009年1月18日,腊月二十三,农历的小年,在李兴时老人的家里,本报

        老人的家位于济南西郊槐荫区吴家堡的一个小区里。这个小区在铁道边,不时有火车轰鸣着奔驰而过。位于一层的这套单元房看上去很新,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暖气。整整一个下午的采访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都穿着厚厚的外套。

        然而与低气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兴时老人热情洋溢并不时伴着说唱的讲解和李娟始终如一的灿烂微笑。

        济南皮影一晃百年

        李兴时说,李家皮影有 100多年的历史,到他是第三代,到李娟是第五代。

        据李兴时介绍,他的爷爷原本生活在鲁西南地区,1917年携家带口到济南谋生,从此开始了在济南的表演生涯。

        说起李家皮影的发展史,李兴时提到三个名字——“李不死”、“假女人”、“没出息”。这三个更像是绰号的名字,是李家皮影三代人李克熬、李福增和李兴时曾经的艺名。李兴时说,别看不是那么文雅,但以前表演的时候,牌子一挂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名号。

        “我爷爷小时候得了一种怪病,不管中医还是神婆子,都看不好,后来却在我老奶奶的怀里活过来了,嘴里还叫着‘ 我不死,我不死’。”李兴时对李克熬年幼时三次起死回生、有些神化了的故事讲述得十分认真。故事的虚虚实实已经无从考证,但“李不死调影子好”在当时的济南却是有口皆碑。

        李克熬与皮影的缘分,最早始于 19世纪末,也就是他十六七岁时。当时村里来了个“调影影”的,叫张盛旺,河北滦县人,就住在李克熬家。又看表演又聊天,李克熬慢慢迷上了皮影。在当时,艺人戏子属于“下九流”,但在李克熬的坚持下,他如愿拜了张盛旺为师。

        李兴时的父亲李福增从五六岁起就开始学皮影。李福增的嗓音得天独厚,单是《盘丝洞》,七个蜘蛛精的声音,他就能学出五种来,而且惟妙惟肖,因此有了“假女人”的绰号。

        由于李家父子二人皮影演得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请他们去孔府表演。孔德成称赞爷俩“手艺高明”,并赠送给他们一些孔府保存的珍贵皮影人。这是李家皮影解放前的艺术高峰期。

        在济定居后,李克熬和儿子李福增、李祥增在现在的人民商场附近拉场子表演,取名“兰州布影” 。 因为还没有统一叫“ 皮影” ,当时在济南人们叫“布影”。这个名字一叫就是多年,解放后,一位兰州来的干部亲自找到李克熬,说兰州没有这个东西,李家才弄明白本应叫“滦州布影”,当时为他们刻招牌的师傅听错了。

        “这就是没文化,不识字啊。”李兴时感慨地说。

        但无论如何,李家皮影就这样在济南为人熟知了。李兴时称,济南 70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 兰州布影”。 李娟一旁佐证说,“ 的确如此,有一次我带着一些道具坐公交车,一位老婆婆还问起了呢。”

        十集拿了五千块

        解放后不久,以李家为核心的济南向群皮影社成立。1955年,李福增、李祥增兄弟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戏汇演,拿到了最佳优秀奖。李家皮影和黑龙江、湖南的皮影戏一起,作为代表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表演。这是李家皮影解放后的另一个艺术巅峰期。像父亲一样,李兴时从小就学皮影,五六岁敲鼓,八九岁登台,十岁就挂牌正式表演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落了个“没出息”呢?

        李兴时坦然告诉我们,一是当时的艺人,不管摔跤的、 变戏法的,最好有个新奇的艺名,比如“大狗熊”、“摔不烂”、“小才五”等,叫“没出息”能让别人一听就好奇。

        “就像现在考试一样,能‘加分’。”李兴时笑道。

        另一个原因是,父亲管教十分严格,而年幼的李兴时在学艺和表演时,常常因为鼓没敲好,或贪玩等,被父亲斥为“没出息”。

        “我父亲告诉我,既然选了这条路就得好好下工夫,要不怎么能把皮影演好,让观众喜欢?观众不喜欢,你就没饭吃。”

        这个艺名,李兴时虽然用了没多长时间,但父亲在其中寄托的希望他却一直牢记在心。

        李兴时的皮影生涯有一段空白,那就是“文革”时期。

        “我被打成了‘牛鬼蛇神’,白天劳动,晚上写检查,皮影是提都不能提了。”李兴时说。好几箱子的皮影人也被红卫兵抄走了,但他还是想办法把几个最珍贵的皮影,偷偷地藏在一个腌咸鸭蛋的坛子里保存了下来。

        在李兴时老人专门放皮影道具的房间里,记者看到了那几个宝贵的皮影人,其中一个是 1900年李克熬做的《盘丝洞》人物之一朱英英。这个装裱在镜框里的朱英英,虽然看起来黑乎乎的,不像现在的皮影人那么生动艳丽,但对李家皮影显然具有特殊的意义。

        不能干皮影的李兴时,在济南机床二厂一干就是十三年。 1979年的一天,一个厂领导找到他,说大明湖要举办消夏晚会,能不能去演场皮影。虽然很高兴,但李兴时犯了愁——皮影烧的烧,丢的丢,手头连一件道具都没有了,怎么演?还是这位领导给他出了个主意,就用铜版纸、硬纸壳刻吧。

        于是李兴时就临时刻了些皮影人,重新操练起皮影戏,还因此得了报酬。

        “一晚上一块钱,当时这可是个大数,那时候甜沫才两分钱一碗啊。”李兴时甜蜜地回忆说。

        有了大明湖的表演,李兴时的皮影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1982年夏天,山东电视台给他录了十集《孙悟空大战蝎子精》,李兴时上电视了。后来中央台也播了,李兴时还历史性地一次拿到了天价报酬——一张5000元的支票。李兴时的皮影值钱了。当然,这个钱李兴时没有一个人独吞,而是参与者人人有份。

        二人撑起一台戏

        与其他地方皮影的根本区别是,李家皮影是“二人一台戏”,这是最大的特点,也是独一无二的。李兴时称,其他流派的皮影,吹拉弹唱加表演,有的需要一个二三十人的大班子,演员七八个,还有一个十几人的庞大乐队,但李家皮影从一开始就是两个人。一个人负责乐器,主要是鼓、梆子和钹,另外一个人表演操控皮影并兼说唱。

        “我爷爷那辈唱‘摩调’,就跟和尚念经一样,比较单调,后来就加入了鲁西南的梆子腔,这样就有变化了。我父亲常用济南话,但老说济南话也不好听啊,他就把西河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的一些元素加进去了。父亲常跟我说,曲艺皮影是一家,应该多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东西。到我这里,我又把戏剧,比如说京剧的东西和地方方言给它添上,让观众觉得更有意思。 ”李兴时介绍说。

        李兴时还尝试着“一人一台戏”,手操皮影,脚踩锣鼓。李兴时告诉记者,当时可是下了大工夫,因为幕宽,只能站着演,可是脚下一踩又站不稳,脚下不稳手上容易乱动,这样皮影就歪了。为解决这个问题,李兴时练习时在两只胳膊上各吊了一块砖,有个往下坠的力就稳当多了。

        李兴时说,他表演皮影时两手最多可以拿上十来个“人”,且保持不倒不歪。但是皮影也不是什么戏都能演,剧本一定要好好写。 因为皮影舞台是一个平面,人物不能交叉行进,若是两人面对面走,结果只能是相撞。“除非是孙悟空,因为他可以腾云驾雾,所以《西游记》最适合演皮影。”李兴时说。

        李家有女初长成

        “济南皮影后继有人,前途光明。”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这句话李兴时不由自主地重复了好几遍。

        后继有人,当然是指他的孙女,李家皮影的第五代传人李娟。

        提到孙女,李兴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李娟是我最大的安慰。”

        别看李娟才24岁,却跟皮影结缘已久。她从小就跟着爷爷玩皮影,画样子,到初中就能单独演出了。李娟学过美术和音乐,为皮影的制作和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曾做过一年幼儿教师的李娟,现在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皮影传承上。她平时主要跟爷爷学皮影,争取早日把爷爷的全部手艺学到家。同时,她还在纬二路小学给五六年级的孩子们开皮影学习班,另外还间或有些演出,去年还去四川地震灾区演出过。

        李娟对李兴时说:“爷爷你放心,我就是吃馒头啃咸菜也要把皮影干下去。别的女孩儿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没有说喜欢皮影的,但我是真喜欢。”凭着这股子执着劲儿,李娟不仅精通传统的皮影表演,还学英语、 学日语,把戏里的台词翻译过去,直接唱外语,为的是让外国朋友在欣赏皮影时能一下子明白故事情节。

        李兴时对记者说,“我常跟她说,要继承传统,更要发扬传统,你现在能独立演出了,但是光这样不行,你还要有自己的代表作。李娟很勤奋,自己创作了《荷花仙女》,自编、自导、自演,戏里的所有道具也是她自己做的。” 在一张拍摄表演现场的照片里,记者看到:李娟手拿头顶嘴叼数个皮影人,一个人演一台戏。

        临告别时,李兴时略带神秘地告诉记者,牛年要到了,他正在排一出新戏《斗牛》,用的是西班牙斗牛士的曲子,把世界民俗也加入到皮影戏里。接着,他连说带唱地比划起来,沉浸在了皮影的世界里。(记者 戴玉亮 实习生 李婕)

        来源:网络

      艺术图库
      延村
      唐模
      朗梓古寨
      呈坎镇
      万安古镇
      傣家竹楼
      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建水古城
      艺术资讯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  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3(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