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
-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四川
编号:Ⅲ-34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九寨沟县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六、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白马藏族都要跳 舞。 ,白马人之方言,意为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它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时期,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带有一定的祭祀性。
他们头戴木雕面具,以鼓钹和铜号为主要伴奏乐器,载歌载舞,这是白马人最重要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旨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驱鬼避邪,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也代表了白马藏族希望与自然界的野兽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表演者在浑厚有力的鼓号声中,以碎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而舞,舞姿多
[详细...]
- 龙舞
-
-
第一批非遗名录-民间舞蹈:龙舞
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坛彩龙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浙江,广东,重庆,四川
编号:Ⅲ-4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
[详细...]
- 如何制作磨漆画
-
平滑是需要加水打磨的,不过还可以加肥皂水,更有利于打磨,但是这不能达到平滑如镜,最后还要推光,推光很重要。
磨漆画是以漆作颜料,运用漆器的工艺技法特别是福州脱胎漆器的装饰手法,经逐层描绘和研磨而制作出来的画,是福州独有的工艺美术品。
福州漆画在借鉴传统漆画技法的基础上,溶进本地脱胎漆器的制作手法,将“画”和“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制作出来的画具有色调明朗、深沉,立体感强,表面平滑光亮等特点。其制作方法是:先以生漆和瓦灰按脱胎工艺技法在木板上上漆打底、磨制光滑,然后用调配好的色漆在底板上层层描绘出各种纹样。利用上漆的厚薄不匀,使画面产生富于变化的明暗调子,从而具有立体感。在作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物体,还可以根据画面内容的需要,采用宝石、螺钢、蛋壳、金、银、锡等材料进行镶嵌,使
[详细...]
- 唐卡的裱制装璜
-
唐卡绘好之后,要在画面的四边缝裱的丝绢,这缝裱的丝绢叫“贡夏”(gong——gsham)。贡夏可以用各种丝绢制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贡夏的下幅长度占画面部分的二分之一,这样下幅可以稍长一些;上幅长度占下幅长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说占画面部分的四分之一;侧幅宽度是上幅长度的二分之一。比如,一个唐卡画面宽40厘米,高60厘米,下幅长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长度是15厘米,侧幅宽7.5厘米。
此外,有很多的唐卡在画面的四条边上有两道红或黄色的窄丝带作画面的框边。每道丝带的宽度是侧幅宽度的四分之一。如果和大多数唐卡一样有两道丝带作框边,其宽度是侧幅的一半,如果仅有一道,宽度便是侧幅的四分之一,侧幅的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丝绢。
有时也可以在贡夏的下幅中央看到一块绚丽精美的锦缎。这块锦
[详细...]
- 唐卡的绘制
-
唐卡的绘制
首先要根据画面的大小来选择尺寸合适的画本,沿画布的四边把它缝在一个细木画框上(画框的四条框都是用和普通铅笔粗细差不多的树枝制成),把画框上的画布绷紧,用结实的绳子把细木画框牢牢地绑在大画架“唐卓”(hang——Sgrom)上面,按“之”字形的绳路式样把细木画框的四个边同大画架的四个边绑在一起。
画布一般是浅色画布,不要太厚太硬,画布又厚又硬颜料容易剥落和皱裂。最合适的画布是织工细密的纯白府绸或棉布,没有图案的白丝绸做画布也非常合适。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块画布根本不够,这时候把好多块画布用非常细密的针脚缝合在一起,缝好的两块布的接缝不能有碍于唐卡画面的完整。
把画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后,就着手进
[详细...]
- 农民画的制作
-
-
农民画的制作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构思、画草图、复制、涂颜色、调整等。构思好后,用铅笔起好草图,然后将它复制在画纸上,再慢慢涂上水彩,涂完色后还需仔细观察调整,农民画最重要的是构思。由于农民画的创作者大多数是农民,因此很多人都是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出来。画面线条简单,是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来源:中国民间艺术中心
[详细...]
|
- 艺术图库
-
- 艺术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