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撒勒人画派
-
拿撒勒人画派 - 简介
19世纪初德国青年画家组织。1809年由维也纳美术学院学生J.F.奥韦尔贝克﹑F.普福尔和L.沃格尔发起成立于维也纳,取名圣路加兄弟会。他们不甘受囿于当时的德国学院派艺术,主张向古代大师学习。1810年,圣路加兄弟会迁居罗马,以废弃的圣伊西多罗修道院作为实现他们宗教理想和艺术追求的活动场所,更名圣伊西多罗兄弟会。1811年后P.von科内利乌斯﹑沙多兄弟﹑P.法伊特等人加入组织,形成一个极有影响力的画家社团。
拿撒勒人画派 - 特点
拿撒勒人画派以恢复纯粹的基督教精神为己任,认为一个太平盛世的德意志理想国在中世纪出现过,提出回到中世纪和天主教教义中去的口号。他们身着德国古代服装,蓄基督式的长发。由于他们的言行颇类传说中活动在巴勒斯坦拿撒勒地区
[详细...]
- 维也纳分离派
-
维也纳分离派
19世纪末维也纳美术界以学院派为主建立的“艺术家协会”中,一些持不同艺术见解的青年艺术家于1897年重新成立了“奥地利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八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会,于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艺术纲领,只是创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所谓维也纳分离派。分离派画家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宣称与其分离,主张创新,追求表现功能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分离派是在绘画、装饰美术、建筑设计上有过影响的新艺术流派。它在形式上虽好使用直线而其根本精神却在于反对传统规范艺术,主张与现代的文化接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个派的
[详细...]
- 维也纳幻想现实主义画派
-
奥地利画派,有时简称维也纳幻想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维也纳美术学校的A.P.居特斯洛门下学习并开始创作的R.豪斯纳﹑W.胡特尔﹑A.勒姆登﹑E.富克斯,形成了一种新的表现样式--幻想现实主义。他们继承超现实主义传统,但始终选择具象的道路,通过华丽的色彩和精密的描绘技法,创造出文学性极强的绘画世界。总体上,他们显示出对意识下领域的强烈憧憬,以沉郁的幻想和启示录式的幻觉为特征。这个画派出现许多后继者,6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受到重视。
[详细...]
- 风格派
-
风格派(DeStijl)
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创始人为T.van杜斯堡,主要领袖为P.蒙德里安(PietMondrian,1872-1944,见插图)。蒙德里安喜欢用新造型主义这个名称,所以风格派又称作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风格派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认为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
参加风格派的,还有匈牙利画家V.胡萨尔﹑建筑师J.J.P.乌德﹑诗人A.考克﹑雕刻家G.凡顿格洛等。在”抽象化与单纯化”的口号下,风格派提倡数学精神,凡是缺乏明确与秩序的东西,都被他们称作是巴洛克,统统予以反对。蒙德里安﹑杜斯堡等人的绘画,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
[详细...]
- 新造型艺术家
-
加拿大画派。由一群蒙特利尔画家在1959年组织的艺术小团体。主要成员有G.莫利纳里﹑C.图西纳﹑J.古冈和D.朱诺。他们深受美国色域绘画重要画家M.路易斯的影响,在巨大的画布上完全拋弃了形象,而依靠与结构综合在一起的色彩,或大面积的单一颜色所产生的效果。
[详细...]
- 垃圾箱画派
-
垃圾箱画派-概念
美国20世纪初反学院派的画派。又称八人派(TheEight),包括R.亨利(RobertHenri,1865-1929)、G.B.卢克斯(GeorgeBenjaminLuks,1867-1933)、W.格拉肯斯(WilliamJamesGlackens,1870-1938)、J.F.斯隆(JohnFrenchSloan,1871-1951)、E.希恩(EverettShinn,1876-1953)、A.B.戴维斯(ArthurBowenDavies,1863-1928)、M.B.普伦德加斯特(MauriceBrazilPrendergast,1858-1924)、E.劳森(ErnestLawson,1873-1939)。他们都是写实的画家。1905年,前4位青年画家以年长的亨利为首组成亨利派。由于他们爱画贫穷、肮脏的
[详细...]
|
- 艺术市场
- 展览新闻
-
|